摘要:提到隆昌,你会想到什么?牌坊、古寨、兰草、羊肉汤、铺盖面……隆昌,地处川南腹地,直属内江市管辖,沱江流域的一座人文历史名城,传统文化底蕴深厚。历史上,不仅为成渝两地之古驿要道,亦是人才辈出之地,乡间进士举人无数。物产丰富,人杰地灵的隆昌又被...
提到隆昌,
你会想到什么?
牌坊、古寨、兰草、羊肉汤、铺盖面……
隆昌,地处川南腹地,直属内江市管辖,沱江流域的一座人文历史名城,传统文化底蕴深厚。
历史上,不仅为成渝两地之古驿要道,亦是人才辈出之地,乡间进士举人无数。
物产丰富,人杰地灵的隆昌又被誉为川南明珠之称。
提到隆昌的文化,通常人会想到被称为“中国古牌坊之乡”的牌坊文化,或是拥有羊肉汤、铺盖面等众多美食的美食文化,亦或是朱总司令亲自赐名“隆昌素”的兰草文化。
而隆昌的客家文化却是鲜为人知,在这里还生活着几十万的客家人。
隆昌与重庆荣昌相邻,为川南的客家门户,从地理位置上讲,这里是客家人沿长江流域而上,入川的第一站!分散于隆昌、荣昌各客家乡镇聚集区的客家人近30万人,人数仅次于东山客家,为四川第二大客家人聚集区。
寻访隆昌客家,一直都是我们心意已久的愿望,我们终于有幸成行。
来到隆昌后的第二日,一大早,在隆昌客家乡亲天皓哥的带领下,我们要去拜访一座客家祖祠——荣昌盘龙镇古墙村9组的李氏宗祠。
雨后的清晨,暖阳普照,空气清新,车辆行驶在去往盘龙镇的蜿蜒道路上,心情舒畅而轻快,望着窗外的传统客家样式的小四合院民居,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。地形也和东山很像,都是浅丘小山坡地形,路景好似西河与石板滩道路两旁的村落景像。
不经意间,我们的车队缓缓停到了路旁的一块石碑旁,当车辆都停稳后,预示着我们此行目的地已到,带着小小的激动与期盼,我们纷纷下车。路旁院子中走出三五长者,似乎早已在此等候多时。
也许是大家都“操”得一口客家话的原故,与这些长者老辈们相互打招呼时,几乎没有任何的隔阂,像是正月间走亲窜户时碰到了多年未见的亲戚般。
也许,这就是所谓“天下客家是一家”的客家宗族乡亲思想吧!
隆昌客家话与东山客家话几乎也是一模一样,相互沟通交流没有任何障碍,仅是口音有些许差别,这种差别好比东山中的龙泉口音与成华、新都口音上的差别般。我想,也许隆昌和东山的客家人大多来自广东梅州与兴宁,也或是东山客家话与隆昌客家话乃一根之源,这也再次应证了隆荣两昌为四川客家门户之说。
说着说着,李氏宗亲会会长及族长老辈们手拿香烛等祭品,带着我们一行人,来到那块李氏公德碑后的院落中,为我们打开了祠堂大门。
虽说祠堂两旁的泥墙老屋都早已垮塌荒废,但正中的祠堂祖屋却保护得非常的完好。看到这保护修缮过的祠堂大门,我们在感受到它那雄浑大气的同时,也发自内心深处的钦佩这些老辈们,守住了宗族的家业,守护了家族的根。
据功德碑记载,这座荣昌仕诚公祠,为客家移民入川时所立。李氏火德公12世仕诚公后裔,火德22、23、24、25、26世后人,总计59户人于清朝康、雍、乾年间从广东龙川移入川渝,于1762年清明节在荣昌南街吊井坝立,而后又几经辗转于2009年清明在这盘龙古墙村重立宗祠。经考,荣昌客家李氏字辈与现在广东龙川字辈相符。也就是客家人俗称的“排得上班辈”。
据传,李氏火德公还是唐太宗李世民后裔。
或许是同出一脉的原故,这座祠堂建筑布局和东山众祠堂无异,都是传统的双天井,三堂屋样式,分别由入户门厅、中厅、正厅祠堂组成。
可以看到图中非常精致的小天井。
小天井不大,由青石板铺制而成,其中还留有磨盘与石条用作踏脚石,长满了青苔的石磨盘给人古意幽幽之感。
中厅堂上牌匾位置写着“燕翼堂”三个大字,据李氏长辈们介绍,此堂号还是古时某位皇帝为奖励李氏祖上某位考取进士的先祖所赐,此故事可在李氏族谱中所查证。
墙上也写满了李氏族人的姓氏辈份详图,以及捐修祠堂的族员名单,真乃大家族之风。
看到中厅墙上悬挂的这副“无愧祖宗”四个大字,我们也为他(她)们竖起了大拇指,这支李氏一族,确实是说到并做到了的。
一眼望去,整座老祠堂庄严肃穆,古风犹存。
为感恩先祖入川开拓的基业,每一次打开祠堂,李氏后人们都不忘祭拜。
正厅祠堂上方的“陇西堂”表明了这支李氏的堂号。神龛上用红纸写着的“道德家风”,表明了李氏把道家老子尊崇为其祖上的开业始祖。同时,道德家风又是客家李氏神榜通用堂号,不管是在隆昌也好,还是在东山也好,我们下乡之时,常常能够看到。
而下方的“万卷遗规”四个字有何寓意,欢迎知道的朋友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相告:
来到仕诚公正厅祠堂位置,在感受大家古风之时,我们也为堂上李氏先祖们敬上一柱红香,略表晚辈来访之敬意。
李氏宗亲会会长为我们详细介绍着整座仕诚公祠的历史与故事,我们也从中学习与了解到了不少的李氏家族文化。这是李氏的字辈排行,其上详细记载了李氏从21世到80世的班辈排行之字。
客家人自古推崇长幼有序的传统礼仪文化,各个家族都有着各自的班辈排行诗词,凡是家族后世之孙的出生,无论男女,都会按照族谱上的班辈排行来命名。同时,也分清了个人在家族中的排行,无论年龄大小如何,都要按照家族排行来称呼,不得违逆。
正厅主梁下的副梁上刻着“克绳祖武”四个字,此为何意,我们也不得而知。
隆昌与隆昌的建筑风格还是和我们东山传统古建有着些许差别的,与川西风格相似,屋脊上的中花采用了一个简单的封印造型堆砌。
不过,这屋基部分还是保留了传统的客家风格,采用石头堆砌。隆昌与荣昌盛产青石,质地坚硬,不易风化,和红砂石不同,用这种青石作为基础是比较坚固的。从隆昌古牌坊的留存就可以看出,这里的青石成就了牌坊之乡的美誉。
整座祠堂都被保护得很好,只是从祠堂外才能看到过去古老的黄泥砖墙结构副厢房,虽说都早已坍塌废弃,但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当年客家人入川开基时的不易。
透过荫荫翠竹,远望着仕诚公祠与族人们,老祠堂并非华丽精巧,也无震古烁今的历史,但它依然矗立在这古墙村境地,淳朴好客的李氏一族平静地生活于此,心中的敬佩由然而生,佩服李氏一族将老祠堂保护得如此之好,也为荣昌客家李氏一族对客家文化保护与传承作出的贡献感到骄傲。
在热情好客的李会长带领下,我们又马不停蹄地往公路对面的夏布生产作坊走去,据介绍,这里还保留着原始的客家夏布生产工艺。
夏布原料为苎麻,苎麻经过传统手工工艺绩纱、纺织加工而成的苎麻布,称为夏布,客家人又俗称麻布。
明清两朝,近300多年的客家移民填川运动中,客家先祖们不仅将家乡的玉米、红薯、辣椒、甘蔗、木棉……农作物引入川中种植,更是将其种植、生产、加工技艺带入巴蜀之地,苎麻就是其中之一。
嘉庆《温江县志》记载:温江物产中产苎麻,“粤东籍家多种之”。足见客家人对苎麻的引种、生产、纺染等工艺是有史可证的。
依稀记得,我们东山片区各村落间还保留着过去“某某布坊”、“某某染房”的称呼,这些小地名在半个世纪前都还保留着传统粗布、麻布的纺织布染生产,这些历史也是可以在成都老一辈客家阿婆阿公口中得以佐证的。
今日,得此一见如此传统古老的原始技艺,真算是开了眼界!呵呵!
来到这些古老的生产作坊内,恍如隔世。
经过打麻后的麻丝线在这里完成着第一步的加工,无数的麻丝被剥得又细又长,在这台纯木制老机器面前缠绕着,最终被加工成一团一团的麻团。
热情的李会长一边为我们介绍一边为我们演示着生产时的工序流程。
这些麻丝线比想像中的还要长很多,从院子的这边一直延伸至院子的尽头,目测有30米左右,其长度简直让人叹为观止。
无数的细丝最终汇聚在一起,被加工成一条细麻线。
最终被加工成一团团的麻团,好似小灯笼一般。
来张近照,麻丝生产成为麻团,就算完成了初加工的第一步了。
纺车,纺麻线所用,我等年龄之人那是从未见过。今天,看到这等父辈口中传说的老物件,它给你传达的是一种来自旧时的原始与神谜,最重要的是,这些老物件至今还未停息的生产着。
快看!老古式的织布机!
麻线在这里紧密而有序的排列,最终经过织布人之手,在这台机械上完成一次华丽的转身,被织成一匹匹的成品麻布。
别看这间简易的织布作坊,它为附近的乡亲们提供了无数的劳动岗位。周围的阿妈阿婆们在这里日夜编织着,有的添补着家用,有的供养着寒门学子,有的赡养着家中的老人……
每一台织机背后也许都有着不为人知的故事,除了故事还有生活,她们用勤劳的双手仍旧继续编织着自己的生活!
对于无比好奇的我们来说,也忍不住想去体验。
在得到厂长的允许下,我也坐上去感受了一下。呵呵!
看着织机上的夏布,真想下次来亲眼看看客家乡亲们织布时的场景。
正当大家兴致勃勃的参观时,钟厂长为我们拿出了一匹成品布来,为我们我们讲解到:一匹成品夏布为三尺宽25米长,价值近4000元,这样的成品仅是夏布生产初加工的第一步,接下来的还要经过漂洗、浸染等精加工环节后,才能生产出最终的成品上市销售。
古时,这种轻薄细软,凉爽透气的夏布可是进贡皇室的贡品。如今,它又深受海外友人的喜爱,远销日本、韩国、东南亚等海外。因此,近些年来夏布的生产,日渐兴旺起来,逐渐由家庭作坊式转变成完整而规模化的夏布生产产业。
最后,有幸与钟厂长在他家的夏布生产作坊前合影留念。
感谢他为我们的详细介绍,让我们又一次学习到了客家先祖留传下来的古老技艺。
在结束此行之前,李会长叫到我们,给我们指着老祠堂旁边的旧屋基,并介绍道:今年,李氏一族准备在这片祖地上重新修建祠堂。到时,一座完整而功能齐全的新祠堂将在这里拔地而起。
或许,我们下一次的到来,将看到的是一座全新的祠堂,隆荣李氏一族将在移民填川的300年后重立家族基业!
最后,我们也代表东山客家由衷的祝福隆荣客家:
兴隆万载!繁荣昌盛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