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:国企想到的是三线建设,三线建设就会想到深山老林里的兵工厂。写过很多三线厂,介绍很多三线建设的起因和经过,文章同质化问题就不多写,本文写的是位于隆昌的国营山川机械厂。国营山川机械厂始建于1966年,军工代号393,是生产大弹钢壳、装弹药和炮弹...
国企想到的是三线建设,三线建设就会想到深山老林里的兵工厂。写过很多三线厂,介绍很多三线建设的起因和经过,文章同质化问题就不多写,本文写的是位于隆昌的国营山川机械厂。国营山川机械厂始建于1966年,军工代号393,是生产大弹钢壳、装弹药和炮弹箱的一家兵工厂。
山川机械厂的选址工作可谓是一波三折,共有四个选址点。第一次选址是江津油溪区金刚沱公社的砍柴坡,第二次选址是大足双路铺、彭家院子、猫儿沟一带,第三次选址是永川区的月琴坝,第四次选址是隆昌石燕桥附近。经选址小组的综合考量,最后决定在隆昌县石燕区新华公社螺观山建厂。
国际形势紧张,三线建设紧迫,建厂讲究的就是“快”,国家底子薄又要讲究“省”。工厂是由西安华山机械厂、陕西秦川机械厂、黑龙江国营华安机械厂部分生产线内迁组成,其中以西安华山机械厂和陕西秦川机械厂为主,华山与秦川各去一个字取名山川机械厂。工厂由省11建筑公司、隆昌建筑队承建,为加快施工进度,地方武装部还成立民工营进行支援。
厂区相当的庞大,职工生活区总计分有七个村,七个村里都建设有各自的功能区,从一村到七村都配有保卫科、商店、托儿所、银行、子弟学校、露天电影院、戏台、职工食堂、招待所、职工医院、澡堂、等应有尽有,为典型小社会的安逸生活提供十足的保障。
国防压力很大,急需扩军,常规武器供应也相当的紧缺,山川厂投入使用就进入巅峰状态。初期1600名职工根本赶不上生产任务,为完成生产任务工厂急招工,山川厂职工人数最多时超过2000人。即使职工人数达到历史巅峰的2000人,但人力依旧紧缺,为了保证完成生产任务,厂领导决定将职工家属能动的都要参与到生产任务中来。此时的山川厂可谓是一片繁忙,机器声更是24小时不停。汽车队在保卫科的护送下频繁进出厂门,油库每天都被汽车队占领,靶场炮声响个不停。
尽管生产任务重,劳力紧缺,但想要进入山川厂上班还真不是容易的事。军工在当时代表着高科技领域,肚子里没点墨水就没资格考试,光文化这一块就已经将当地大部分文盲 拒之门外。考试过关还得政审,要审上三代,祖上三代某人的政治面貌不合格的直接劝返。兵工厂不仅是保密级单位,而且还是有编号的军工单位,兵工厂的职工有军人待遇,山川厂的厂长还是团级干部。
军工是重工业,大部分的职工都是男性,且打光棍的居多,居住在单身楼的职工也不在少数。厂领导很重视职工的单身问题,为防止职工打光棍,厂领导向省轻工厅申请,将棉纺厂的女职工交流到山川厂来上班。棉纺厂交流过来的女职工要是在山川厂找到对象就在山川厂安家,要是找不到对象的交流期结束就返回原单位。当时男女搞对象不像现在这么挑剔,对眼就结婚,想必当时的配对成功率还是蛮高的,要不然哪来这么多的三线二代、三线三代呢。
70年代中叶到80年代中叶,两伊战争和对越自卫反击战,将山川厂带入新的高潮。特别是70年代末的对越自卫还击战,战场都是以大炮为主,生产大炮钢壳和装填弹药的山川厂成为当时最繁忙的兵工厂之一。两伊战争不仅将我国的军工推向国外,还为国家赚取到不小的外汇。
80年代中期,随着时局的稳定,国防压力也逐渐较少,国家建设方针也从军事对抗转向经济建设。对越自卫反击战过后我国开始大量裁军,武器装备的需求量下降,此时的军品也进入产能过剩期,国家出台三线产业调整政策,将部分兵工厂转为民用。80年代中期,山川厂跟随时代潮流走,生产的“山川”牌28大杠曾风靡一时。
90年代初苏联解体,以备战为指导方针的工业建设正式结束,转民后的兵工厂不在躲躲藏藏,而是光明正大的出山。1996年山川厂经过改制后搬走,留下的厂房由江宁机械厂接手并更名四川江宁山川机械公司,军工代号393结束三线建设历史。山川厂搬迁走后生活区内还有很多老职工居住,但大部分的宿舍楼都处在闲置状态。地方职能部门现在将山川厂遗留下的楼房建成陈列馆,或许陈列馆才是山川厂的最后归宿。
本文是记事性文稿,见物说物,见其所想,所想所写,如有不对的地方,敬请大伙谅解。谢谢广大读者阅读本文稿,敬请给予建设性意见。原创文章,抄袭必究。